3月15日,欧洲杯博士研究生林晓丹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具长口器的双翅蝎蛉生活习性与进化生物学》(Life habit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new two-winged long-proboscid scorpionflies from mid-Cretaceous Myanmar amber)的论文。
在我校昆虫化石标本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林晓丹运用国际先进的CT扫描和图像采集技术,对保存完好的阿纽蝎蛉昆虫岩石印痕化石和琥珀样本进行分析,建立了阿纽蝎蛉亚目一新科:双翅蝎蛉科(Dualulidae),并对其口器、翅和雄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度解析,发现了一种新的口器类型。首次在绝灭的似拟蝎蛉属(Parapolycentropus)虫体附近发现苏铁粉属孢粉(Cycadolepis),对比同时期的植物形态推测其宿主植物可能为小型的裸子植物或早期被子植物。阿纽蝎蛉昆虫中似拟蝎蛉属和双翅蝎蛉科(Dualulidae)的后翅退化为类似平衡棒的小叶,这种特殊的“双翅化”也增强了该类群的飞行能力。在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中,结合古今全类群的形态特征分析,结论支持长翅目为并系群,阿纽蝎蛉亚目亦为并系,同时发现在早期长翅目昆虫中细长的吸收式口器很可能存在三次独立的起源。根据一件珍贵保存的琥珀标本,首次报道了似拟蝎蛉属的交配和集群行为,依据特殊样本的生殖器形态分析发现其交配方式为尾对尾式(end-to-end),在交配过程中雌性腹部的第七到九节扭转180度与雄性生殖器结合,并且存在明显的集群和婚飞行为。
我校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林晓丹为第一作者,任东教授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onrad C. Labandeira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客座教授史宗冈博士及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Carol L. Hotton博士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受到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7R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30087, 31672323)、北京市高水平教师支持项目(IDHT20180518)的资助。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英国自然(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属于综合领域的顶级刊物之一,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近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3.691。
林晓丹于2013年进入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在任东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阿纽蝎蛉亚目的分类鉴定、起源与演化、系统发育分析及生活习性的相关研究,特别聚焦于中生代长口器昆虫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在校六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分别于《自然通讯》等发表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6.830。曾于2016和2018年两次赴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Conrad C. Labandeira研究员的指导下进行合作研究,2016年在英国爱登堡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化石昆虫与琥珀大会上获得唯一的“最佳学生报告奖”。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