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教育部创新团队”再次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论文

    8月4日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Blood-feeding true bug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白垩纪吸血臭蝽)在国际生物学著名刊物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正式发表。此篇论文是由生科院姚云志教授、任东教授、史宗冈客座教授和赵云云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彩万志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以及美国堪萨斯大学Michael S. Engel教授合作完成的成果。 
 《Current Biology》是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著名刊物,属于生物学综合领域的顶级刊物之一,其5年来的平均影响因子达到10.445。 
   该成果是继2012年“中生代寄生于带羽毛或带毛脊椎动物的类似跳蚤的外寄生昆虫”和2013年“来自中国的过渡类群跳蚤展现了早白垩纪外寄生昆虫的多样性”后,任东带领的“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教育部创新团队”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第三篇关于吸血昆虫的文章。 
   吸血昆虫通过吸血、刺蛰携带并传播各种病原体,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均具有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和许多科学家对它们高度关注。然而人类对吸血昆虫的早期演化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吸血食性的判断往往只是依靠稀缺化石材料的形态学特征。姚云志等人发现了来自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的399块蝽类目昆虫化石,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形态、分类、演化、生态、支序系统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科:喙蝽科(Torirostratidae),两个新属种:密毛枪喙蝽(Torirostratuspilosus,图1)和利柔喙蝽(Flexicorpusacutirostratus)。他们首次综合地球化学中铁元素的差异(图2)、比较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和埋藏方式等多个证据,证明喙蝽是一类吸血昆虫,这类昆虫是目前已知最早吸血蝽类,它们比之前报道的最早吸血异翅目昆虫要早3000万年,结合伴生生物化石以及现代吸血蝽类的取食习性,我们推测这类吸血蝽的取食对象可能为同时代的鸟类,哺乳类以及温血恐龙(图3,4)。支序系统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喙蝽与现代的猎蝽总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图5),它们的生活习性可能与现代传播锥虫病的锥猎蝽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可能对它们的寄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大量的化石标本也说明它们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早白垩纪时期,自由生活的吸血昆虫已经开始变的多样化,新的发现也为研究吸血昆虫与环境变迁的演化历史提供了线索。该成果为利用地球化学元素研究古昆虫食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在早期吸血昆虫的起源演化、辐射分异和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 
   任东带领的“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吸血昆虫化石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2012年和2013年两次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关于外寄生早期跳蚤的论文,为我们了解古老的外寄生昆虫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化石证据。最新研究成果在对吸血昆虫的研究方法手段上有了新的突破,两位匿名审稿人均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均给出了肯定意见,认为是a novel method,认为研究结果是令人信服的(convincingly)。该成果对利用地球化学元素研究化石昆虫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标志着我校学者在吸血昆虫的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论文第一作者姚云志教授于2007年到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工作,七年间,他在教学科研和德育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来校后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已经发表新论文25篇(SCI收录21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协助任东教授筹办了2010年在我校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古昆虫学大会”,获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获2012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来校以来先后获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子课题项目,以及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等项目的资助。教学方面,2012年获我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我校优秀主讲教师。此外,他还于2012年获我校“青年标兵”称号;2013年获我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获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